Tuesday, April 26, 2016

How to fly a horse


被稱為物聯網之父 Kevin Ashton的書。摘要一些我覺得很棒的句子。

創造唯一需要的,就是開始做。一旦開始做,就沒有所謂的做不到。創造的第一步不可能完美,想像力也需要反覆練習。創新的事物不會一出現就完好無缺,我們腦袋中的絕妙點子一旦拿到現實世界,就顯得搖搖欲墜。第一幅草圖的最大用途通常是填滿空白,此時的品質並不重要,只有一種草圖是糟糕的: 我們沒畫的那幅。

書的一開始就講了香草授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這個被稱為艾德蒙手勢,一個在Reunion島上有個叫Edmond非洲奴隸孩子的雕像。有興趣可以去書店翻完第一章就知道了(笑)

二十萬年前的智人使用的工具 一直到五萬年前才開始有變化,擁有改變的能力,想要更好的動力,創新,使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

下苦功,是創新發明的靈魂。
下苦功是起早趕晚,不眠不休重複做 天天做即使毫無頭緒也要開始,走不下去也不能放棄,過程一點也不好玩,毫無樂趣可言。想要從事創造,就必須,劃破血管,讓血液蔓延。Paul Gallico: It is only when you open your veins and bleed onto the page a little that you establish contact with your reader. 

然後之後幾章節描述了一些創意的實驗:
1. 查理倒在地上,已經死亡。地上有水,還有玻璃碎片,湯姆還在房間內,how did Charlie die?
2. 犯人試圖從高點塔逃走,但牢房的繩子只足夠降落到地面距離的一半。他把繩子分割成兩半,再綁在一起,然後順利逃走。how did he did it?
3. 九點圖,四條線

答案就不提供啦,用跳脫框框的創意去想想!

有一章說到,阿基米德的故事幾乎可以確定不是真的,之後伽利略推測應是採用皇冠在水裡的重量,浮力,而不是溢出的水量。這也很有趣。

你們知道頭頂上的燈泡,燈泡變成點子的象徵。起源在哪嗎?
答案是:


所有的創造,不論是繪畫,飛機,都有相同基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是思考的結果。決定你是否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誇的步伐大小,而在你走了多少步。

之後又講了更多的故事當佐證,其中包括Folkman醫生的血管新生,他說創新是一連串週而復始的失敗。
Failure fallere 在拉丁文原意詭計意思是要我們不能上當
Melan Chloe/melancholy  憂鬱 黑膽汁
Chloe/choleric                   暴躁易怒 黃膽汁
Sanguis/sanguine              樂觀 血液
Phlegm/phlegmatic           冷淡遲鈍 黏液 

這句話我心裡也點點頭,"98%的老師都說,創造非常重要,應該每天教導,但在受試時,他們總是喜歡不太有創意的學生,勝過比較有創意的學生。"

為什麼我們會傾向拒絕新事物 (老湘就是個我馬上想到的活生生例子)?
這是因為當處於熟悉的環境,腦中海馬迴細胞放電速度比在新環境裡快了幾百倍,海馬迴連結杏仁核,主管情緒。海馬迴與杏仁核相連,是我們喜歡熟悉,排斥陌生的原因之一。

總之,也是一本可以在一個下午可以看完的好書。


 可以在amazon買得到   

Monday, April 18, 2016

零秒思考力

工作速度變快,腦袋就更靈活

此外,還能看出執行工作時該掌握哪些人脈?該說服那些人物?能看出所謂的要徑critical path,不是只有重視檯面下協調的日本企業才這樣,歐美國家也沒有太大不同,對於誰是部門的關鍵人物?要取得那個人的協助該怎麼做?為此又該先說服哪個人?該尋求誰的合作?

我覺得這是leader很重要的能力 (筆記筆記)。 此外,書中也提到了幾點我個人心裡非常認同的原則,可以應用在我們工程師的工作上。

提升工作速度八個原則

  • 首先要描繪全貌

若能了解全貌,你就會知道哪個部分重要,哪個部分不那麼重要。你會看出哪裡是絕對必須掌握的關鍵,那裡又是高風險所在。這樣就不會發生工作做得太細緻,超過所需,花太多時間在其實不那麼重要的部分,結果真正該做的事卻沒空處理的情況。

  • 抓住工作的重點

那麼,如何達到這麼完美的境界呢?首先想像該工作成功,進行得很順利的樣子,亦即要對工作成功的樣貌抱有明確想法。

  • 領先他人一步

領先他人一步對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所謂領先一步,是指比別人先想好該前進的方向,先調查好該瞭解的資訊,由自己主動先安排會議等等。 也就是要讓別人覺得,不知為何,你總是能在其他人發現並採取行動之前,先行動作。半步也好,只要比其他人走得前面一點,你就能展現出領導力我們天生就是會跟著前面的人走,大家會去找這個人商量,各種資訊也會朝著這個人匯集,也因此,於是這個人會比較容易找到最佳做法,並且發揮領導力,以至於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一同奮鬥的夥伴加入,工作又能加速進行。

透過寫筆記來達成零秒思考


赤羽雄二也寫了另一本書推廣筆記訓練,這種訓練能消除煩惱,可擺脫焦慮不安,讓人充分發會大腦原本的威力。做法是這樣,把A4紙平放,標題在左上角,日期在右上角,內容分成四到六行,並在一分鐘內寫完一張。他說只要在早上起床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內,每天寫十張,思緒就會變得非常清晰,如果能持之以恆每天寫十張,頭腦就會越來越靈活。

感覺有點浪費紙,我覺得寫下來這個動作是值得做的,但寫不一定要寫在紙上,手機note或者記事本都可以,重點是寫下來這個動作幫助我們釐清思緒。
透過寫筆記來消除焦慮不安,例如可以針對以下這些標題去寫:
  • 為什麼課長不把新專案交給我
  • 為什麼課長總是對我很嚴厲?
  • 如何能把下次簡報做好?
  • 該怎麼跟女友男友道歉?
  • 女友已經連續三天沒跟我聯絡了,是在生氣嗎?

最有效的資訊收集法

  • 不自己用腦想的人很危險

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不動腦想的人,不論做什麼都很危險。這種人不太思考,理解淺薄,說起話來讓人難辨真假,即使反問他,試圖確認是這樣嗎?是的,沒錯。誒?不是這個嗎?阿,可能是耶。。。到底是哪個?可能會像這樣一無所獲。

  • 重要的文件須列印出來

每天早晚三十分鐘的資訊收集過程中,若看到特別重要的文件建議列印出來,並在上面註記,分門別類加以保存,會比在電腦上更容易記住。收集資訊不要再外出的時候以智慧型手來收集,家裡準備雷射黑白印表機就可以,非常好用。

  • 在家時可連接大型顯示螢幕,在家少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用電腦與大型顯示螢幕,以最快的速度收集資訓,這樣得到的資訊才會又深又廣

  • 多多參觀各種展覽

每個月應參加一到二次左右的讀書會或研討會活動,這樣才能接受各層面的刺激,建立資訊收集的天線。
為了能時時確認讀書會,研討會得參加狀況,已掌握未來的計畫,我還準備了一個文件夾。將已參加過,預計要參加的讀書會及研討會的電子郵件等印出來,並標上日期後保存,這樣可以方便在最後一刻確認行程。

  • 選擇最有幫助的商量對象

光靠早晚三十分鐘上網收集資訊,仍會有不足之處,而所缺法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的資訊。作者提到他剛進麥肯錫時,就曾天不怕地不怕地拜託日本分公司的老闆大前研一與他一對一聚餐。雖然周圍的人都說我不知天高地厚,但這件事卻在三個月後實現,成了人生一次寶貴的重大經驗。
以這種方式找到的商量對象,最好能以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的頻率與之聚餐,開會,已說明最新狀況。像是告訴對方你依期建議所做出的結果,也就是讓對方知道事情演變與成果,對方一定會很開心。

  • 多做演講以匯集資訊,進一步針對自己想學習的領域,鑽研的專業題材,爭取相關演講簡報工作

首先要建立該領域的部落格,以撰寫20~30篇相關文章為起點。每週更新一到兩次,持續三個月到半年左右,只要寫了這麼多篇部落個文章,就算原本是門外漢也會變得很內行。
覺得自己做不來的人,建議你一定要針對有興趣的領域,讀完100篇左右的部落格文章。會發現其中幾位撰文內容豐富多元的優秀寫手。只要參考這些人的方式,深入挖掘主題的方法,所運用的資料來源,漸漸的就能了解,自己如何針對自己喜歡的領域撰寫文章。

  • 英文會話能力

要加強英文會話能力,事先準備數百個溝通時想說的話,可能說的句子,並反覆念出來練習。例如
I think that is a great idea. I like it.
Let me share my opinion regarding this point.
作者說在韓國時也是這樣練習韓文的,因為韓文依禮貌程度不同,講法有差異,例如同樣是表示謝意,就有謝謝,感激不盡,和大恩大德沒齒難忘等不同的說法 (笑)

  • 能夠掌控電子郵件的人,就掌控了時間

好啦!差不多就是這些,希望自己時常回來看看,好好利用一定可以大有進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amazon.jp買來看看,博客來有中文版,這本簡單有用的書可以在兩三個小時內看完。



Tuesday, September 15, 2015

Elon Musk

So attracting the book that I don't have time to stop and write note.

"It's almost a binary experience for him. Either you're trying to make something spectacular with no compromise or you're not. And if you're not, Must considers you a failure."

"Elon came to the conclusion early in his career that life is short. If you really embrace this, it leaves you with the obvious conclusion that you should be working as hard as you can."